新闻中心

您的位置: 首页 新闻中心院内新闻详细

【“我和龙中医的故事”作品选登】中医人在龙泉

发布时间:2023-03-16 13:03 本文来源: 宣传科
(↑点击专题图进入专题查阅更多内容↑)

18年前,卫生管理规定“医执业医师不得在综合性医院开展手术”,我被废了武功。我受的教育,还有可敬的前辈告诉我,人生要有价值,生命要发出光和热,生如夏花之灿烂,有职业操守,不能沉沦。在那段人生的至暗时刻,承受不了读研之费,我的目光投向了龙泉驿区中医医院,中医人,视野不能局限,但是该回到中医人的地方。

如今年届奔五,如果允许,我们这一代人可以稍作回忆。读书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,自小学至大学,九死一生,以致现在仍然经常在梦中考试,那种做不出来题目的惶恐估计会陪伴终生。经历过北大一百周年,90年代的民国热,那时高校流行二十年代的北大、抗战时的西南联大的诸多刊物,受之洗礼,原来,大学应该是这样的,兼容并包、自由、民主、科学根植于我们内心,虽然是中医学专业,大学老师依然传播着爱学生、崇尚知识的情怀,故我们依然深受影响,特殊年龄接受这种影响,深入骨髓,日常中不自觉地呈现。

饶毅在他公众号上说“学医的都比较老实”,深深触动了我,是的,医学不仅遵从科学的客观,还教育我们要有大爱,眼里只有人的病痛,而不要区分敌人与战友的病痛,即使是杀人魔,在医生眼中也要解读其精神,少了人的主观爱憎,于是医者,都是“老实”的,也是睿智的。而中医人,更加具有博爱与同情同理心。在特殊的环境中,回归中医院就是回家,龙泉驿区中医院,不仅是工作的场所,中医人共同的价值观,就是我的精神家园。


13年前,至中医院面试,陈平院长问我“为什么要进中医院”,我说“因为我是中医”。他不再发问,深深地理解了这句话的情感分量。后来,遇到了周国龙老前辈,跟我老师同过学,脾气有点小犟,对专业执着,爱护后辈;赵军副院长骨科技术全面功底深厚,做人豁达有度,不倦提携新人;白兰述院长、钟成昆副院长是师兄也是领导,80年代的本科生,尽显新一代中医人的风采,理化功底好,中西医融合极好,思维敏捷,视野宏阔,手术漂亮;郭钊铭副院长,为泸医中医人,尊重经典,管理精准,知识分子情怀深厚。在龙中医,让我时时想起华西熊恩富教授的教育“做人、做事、做学问”,顺序不能更替,在龙中医人的身上,他们,都是这么践行的。而我,与他们所受教化相同,可不多言,沟通无障碍。

如今,我上承前辈,中事同辈,后续弟子,学弟学妹人才辈出,《中辨》主编李淑贤、邬宏嘉夫妇,专心致志于技术,穷究医理,中西合璧,常常与其坐而论道,共鸣处让人四体通泰,不同意见亦誓死捍卫其发表意见的自由;同是中辨辨友,二十年前,向劲松博士,为一个观点,追我至华西钟楼荷花池旁,争论数时。每忆这些,为青春感动,不负韶华,亦吾日三省吾身,常慨叹自己不勤,惰性强,该读的书还束之高阁。有些来者,或因秉性不阿,或视野不全,遇事刚勇,不为他人,我不自觉地亦在成长关键处予其帮助,正如我的前辈所为。这就是中医的文化,也是龙中医的文化,文化的力量者,“观乎人文,以化成天下”,教育于无形,如水,随形而变,予时间,让天下通畅。


在龙泉居住22年,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。一位诗人说:“故乡,就是祖先漂泊落脚的最后一站”。我不自觉地将触角伸向曾经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中医人。一个个生活在民国的前辈的名字被提起:李荣光,成都市名老中医,著《医屐残痕》,医疑难杂症无数;善治妇科温病的肖万发,龙泉独家制膏丹丸散;至龙潭寺参师卢第臣的杨士林,论文获省市奖励,弟子目前均为区医院名中医。袁兴万,熟悉医典,通中草药,济贫民苍生。我们,读着他们曾经读过的书,医治龙泉这块土地上的人,时间流逝,望闻问切不变,前辈们纯中医救人,功力深厚,吾辈虽为新中医,知理化,习现代医,更应敬而学习。

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。时间滚滚向前,不变的是中医人悬壶济世的赤诚愿望,回头望去数千年,在某本典籍的一句话里,你会依稀看见先辈与我们心灵相通的影子,他们,一直与我们同在。他们给我们以启迪,我们将他们对我们的影响与开化,留在龙中医,一起成长。龙中医目前已跻身三甲,未来之路更长,要求更高,怀诚惶诚恐之心,举头有神明,尽人事,尽绵薄之力,未来已来,唯脚踏实地,方得始终。

屈浩然


“我和龙中医的故事”作品征集啦!


在新院区搬迁之际,我院开展系列主题活动,我们向全院职工、离退休人员、所有关心支持医院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发起征集活动,与医院相关的故事,让我们共同述说龙中医的过去、现在和未来,共同体会护佑生命的温度与分量,共同见证龙中医的使命与担当!!

征集活动详情:猛戳→“我和龙中医的故事”作品征集活动开始啦!!
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

【“我和龙中医的故事”作品选登】中医人在龙泉